第(3/3)页 武力强大,并不代表着国力强大。 如今的大明刚刚安定,需要的是休养生息,小规模的动武,大明还能承受。 若是大动干戈,大规模的征伐,则必然会引得人心动荡,动摇国本。 随后,朱元璋和刘伯温又交谈了一些南洋的风土习俗,就让刘伯温下去了。 等到刘伯温走后,朱元璋生气地一拍桌子,怒声道: “咱迟早要宰了这个老儒生!” 很明显,朱元璋心中还是有气,他生气的原因不是刘伯温劝谏自己,而是说话的方式,让他很不舒服。 朱标则是在一旁劝解道: “父皇,伯温先生乃是大明的魏征,你又何必与他置气?” “再说,伯温先生刚才说的也是极有道理。” “我大明现在的确需要恢复元气,待咱们国力强盛之后,再去思索征伐之事,乃是谋国之言,父皇又为何生气?” 朱元璋自然知道刘伯温说的是对的,但是他不喜欢的是刘伯温的态度。 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感情,可谓是十分复杂。 他欣赏刘伯温的孤高,但是又希望刘伯温能和胡惟庸一样,臣服自己。 可朱元璋又怕刘伯温成为胡惟庸,那样的话,刘伯温还是自己欣赏的刘伯温吗? 朱元璋没有开口解释,只是冷哼一声,开口道: “去把毛骧给咱叫进来。” 朱标有些疑惑,不明白叫毛骧做什么,难道要监视刘伯温? 很快,毛骧就一脸紧张的跑了进来,拱手单膝拜倒: “见过皇上。” “起来吧。” 朱元璋面无表情,朝毛骧下令道: “自今日开始,派遣锦衣卫前往天竺,咱要知道天竺的国情,以及军事实力。” “派出得力之人,冒充商队,秘密从事,半年之内,咱要知道一个大概情况。” 毛骧愕然,不明白朱元璋为何要探查天竺的情况。 据他所知,天竺远在大明万里之遥,只见山脉阻隔,与大明之间的路途,十分崎岖难行。 不过看到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神色,毛骧也不敢多问,只得拱手应命,而后又急匆匆的离开了上书房。 朱元璋则是继续低头查看海志,天竺之事,可以先安插一些暗子,不着急一事。 但是开海之事不能耽搁,待李进征倭结束之后,就是他朱元璋开海之时。 第(3/3)页